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母校风采 > 正文

【教师风采】我校项小燕老师入选2023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

【来源:校友总会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3-09-08 】

近日,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向2023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学习活动的通知》,我校项小燕教授入选2023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


项小燕:植物科学传递育人温度

来 源:安徽青年报

记 者:程榕娟

通讯员:赵丽丽


“打小生长在这里,长大了自然要守护这里,守护这里的青山绿水,也守护着这里一代代的学生。”项小燕如是说,也是如是做的。课堂上,她是教学多样、深受学生爱戴的项老师;教学之余,她是带领团队穿梭在山野里的植物研究专家,为大别山的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项小燕,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17年间,一直致力于优化课程建设路径、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嵌入数字教学方法,着力打造面向广大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双轨课堂。先后荣获安庆师范大学优秀辅导员、先进女教工、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首届卓越教学新秀等称号。这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既是她对“干一行,爱一行”匠心的致敬,更是对“择一事,终一生”初心的坚守。


多元融合的课堂“出圈”校内外

植物学课程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探索生态奥秘的“第一把钥匙”。为了用好科技手段上好科学课,项小燕在全院率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模式,采用专题嵌入式、隐性渗透式、元素化合式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部署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项小燕所在的植物学教研室积极响应,全面开展线上授课考察准备工作。因为具有一定的混合式教学经验,项小燕主动“请缨”担任起所有班级首两周的植物学课程的授课重任。抱着“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不能分离”的想法,在教授线上理论课的同时还穿插实验教学视频。她亲自采样解剖示范,每一步流程都加以配音详细讲解。“不能因为植物有花期,而耽误了学生人生中的花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录课让很多第一次进行线上学习的学生快速适应了这种教学形式,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值得一提的是,线下教学中,项小燕还注重搭建多元化教学场景,将“理实交融”的植物学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实验室,从室内延伸至户外,让学生在自然的“教科书”中真正学思用贯通。

考虑到师范类专业学生今后将会站上讲台教书育人,项小燕将“园丁”情怀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专业学习+技能培养”双轨并行的融合课堂,不仅教学生们如何学习,还去教他们如何授课。

深入浅出、独具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项小燕的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许,也获得了许多课程建设工作者们的认可。项小燕主持领衔省内多个专业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曾多次在全国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大赛、安徽省创新教学大赛、安徽省青年教师智慧课堂教学大赛、安徽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奖;并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数场课程建设分享报告会作交流报告。


醉心植物研究 将山野搬进实验室

受学生时代的班主任影响,初踏工作岗位的项小燕选择了“植物界中的大熊猫”——大别山五针松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900~1400米的山坡地带,或是生长在悬崖石缝之间,目前野生种群数量仅为200株左右,属于极小种群范畴。为准确把握大别山五针松的生态情况,将学科前沿技术带入课堂、带进实验室,传递给学生,项小燕经常带领调研团队借宿于山脚下居住的几户人家,省下时间开展研究。

2011年,项小燕组织学生前往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大型真菌的群落分布研究。在采样途中,因常常专注于样本采集,被蜱虫叮咬而不自知,对于他们来说,遇见毒蛇、蜱虫、蚂蟥等几乎是家常便饭。“年轻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一个女生钻到山里,遇到这些蚊虫毒蛇不害怕吗?哪有不怕的呢?也怕啊,但这是工作也是爱好。”项小燕说,“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整理发表出来,供世人享有,是对每一次艰难探险的最大回报。”

教学调研之余,项小燕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比赛,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在打磨作品的过程中,项小燕经常牺牲节假日时间,鼓励陪同学生们一起走进自然课堂,体悟课本知识,准备教学设计和授课细节,让学生们从无人指导的院赛初赛三等奖一跃到复赛一等奖,再到校赛特等奖和省赛第一名。

截至目前,项小燕以第一指导老师的身份,指导学生参赛并获得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长三角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赛和校赛一等奖及特等奖各两项。项小燕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安庆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安徽省皖西南生物多样性中心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屡屡发表在国内外主流杂志上。


从育植到育人 传递温度引领成长

从专职教师到兼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学生成了项小燕除植物学以外潜心研究的另一门“学问”。每次在给新一届学生们授课之前,项小燕总是会先熟悉学情,想办法尽快将人名和学生对上号。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他们进行“有形”的关心和“隐形”的帮助,从小事上传递温度。

2009年,项小燕进入人生中的一个全新阶段,成为了“准妈妈”。不巧的是,她所带班级的学生们也进入考研备考阶段。考虑到备考关键时期不能“掉链子”,项小燕常常不顾严重的妊娠反应,挺着大肚子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状况。当年的研考中,考研“上岸”率名列平行班第一。

除了帮助学生成长外,项小燕也关心着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有青年教师前来“蹭课”,听了项小燕整整一学期的实验课。独行快,众行远。她常常会为同教研室的青年教师提供相关教学指导,不断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自2006年进入安庆师范大学,项小燕先后担任过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党支部书记,从“育植”到“育人”,初心不改。在项小燕的影响下,她的学生们在毕业后或是“接过火炬”成为生物学教师,或是选择投身基层服务,或是进入研究院所继续深造。他们像项小燕一样,逐光而行,努力向前。

项小燕(右一)在给学生授课



领导点评

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刘友忠


知行合一 引领学生走向科学殿堂

项小燕教授在教学科研一线耕耘17年,潜心教书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学术热忱引领学生走向科学殿堂。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将课堂开设在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带领学生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她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创造性打造“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多样化”的教学课堂,突出思政元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她主持的《植物学》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她不断提升学术素养,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先后指导学生获得11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比赛奖项,8次获评省“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她怀抱仁者师心,坚守教学一线,知行合一,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人生导师和良师益友,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师德楷模和优秀典型。

学校注重师德培塑,弘扬优良师风,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健全师德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专题报告、政策宣讲等方式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将师德教育纳入支部学习、岗前培训、寒暑期研修等各类学习培训中,不断推动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开展“老师欢迎您”“老师祝贺您”“老师感谢您”等系列活动,探索职业生涯荣誉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优秀教师、全省最美教师、全省教书育人楷模、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

学生印象

科研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项老师是严谨的、钻研的、务实的优秀导师。2012年暑假,我跟随项老师参与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开展大型真菌的多样性调查研究。每天早晨5时左右起床,备齐采样工具和一天的干粮,坐着皮卡车到山脚下,翻山越岭,穿梭于荆棘丛中,寻找各类真菌,并拍照记录。被山蚂蟥叮咬、树枝刮伤、失足摔倒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记得有一次采样遇上暴雨,项老师脱下雨衣包住相机,而自己则在暴雨中淋了半个多小时,相机完好无损、照片也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每天晚上回来,项老师都要结合工具书,鉴定完所有标本。她常说,科研来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如果当天不鉴定完成,第二天很有可能就会腐烂掉,那就太可惜了。就是这么一位敬业、严谨、钻研的老师,递给了我一把开启植物学大门的钥匙,并激励我考上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顺利地完成了植物学博士的求学之路。

□2014届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 陆开清


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项老师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也是我大一大二标本大赛的指导老师。她对学术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语言的态度,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校期间,从比赛的选题,到毕业论文的方向,再到就业还是读研的拍板,项老师都给过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记得大一的时候,作为一名组员,在项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制作的标本获得了省赛专业组一等奖,大二的时候我以组长的角色组织同学们再次参赛。当时项老师正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访学,我们的作品主要靠线上联系推进。清楚记得当时有件材料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咨询项老师,老师说她也不清楚,需要查阅资料后回复我。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没有遇到过说“我不知道”的老师,是项老师告诉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科学是不可以马虎的。尽管比赛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在这期间我从项老师那里学到的远超一场比赛。项老师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和项老师谈话,我们都会感到如沐春风。如今我也成了教师,在对待我的学生们的时候,我常寻找项老师对待我们的影子,她教会我如何温言暖教育。

□2021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 陈婧